本科生招生 首页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正文

2025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解读

作者:   时间:2025-05-20

第一部分 选择河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理由

专业发展前景无限。河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省社会保障高校联盟发起专业,在河南省本科专业评价中持续占据首位,也是河南省内第一家同时招收本、硕相关专业的高校之一。专业紧密服务社会需求:国家对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老龄社会的需求、促进就业的需求、劳动者权益的需求等等,都意味者未来专业发展的无限空间。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全国领先、全省一流的师资队伍,包括省级特聘教授、校级特聘教授、中原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大学教学名师等,为专业人才培育提供了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一流。专业拥有一系列教育部资助的专业实验室、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省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国家人社部批准成立的技能评价中心,形成了社会保障与劳动科学综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项目驱动的全程导师制。建立了以社会保险中心、劳动争议仲裁院、河南省人才集团为代表的多个实践教学教学基地,构建了“创新研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信息化能力、创新能力强,在学习深造、就业市场中都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能力,专业就业率在各文理专业中名列前茅


第二部分:专业问答

Q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对象为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论、政策、实践与管理,既包括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劳动与就业政策、收入分配等民生相关的宏观问题,也包括医疗保险、人力资源、风险管控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微观问题。具体的课程和研究领域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风险管理、老龄化等、人力资源开发、劳动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关系管理和劳动争议处理等。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切入点:既可以以国家、政府的公共管理、政策为对象;也可以关心企业或机构的运行实际;更可以探讨家庭、乡村、居民、劳动者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福祉。

Q2: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隶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专业课程涵盖了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基础课,核心课包括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等。

Q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劳社保专业培养有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扎实的社会保障、劳动保障等基本理论、政策和相关研究方法的人才。同时,专业也能够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成长通道。对于希望从事研究、希望深造的同学能够奠定广阔的视野、良好的学术审美,真实的问题意识、扎实的量化或者质性方法基础。对于希望从事实务工作的同学,专业提供了包括社会保障、养老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争议解决一系列实践能力的培养通道和课程体系。

Q4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下列素质:一是对本专业相关的问题和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可以源自于人文关怀、家国情怀,也可以源自于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二是要有批判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在理解、学习既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理论、现象进行批判,并提出自己的论证;三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弱势群体以及全体国民福祉的提高;四是要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技能。如通过访谈、观察的方式开展定性的研究,通过问卷、数据分析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做出定量分析。无论文科(历史类)还是理科(物理类)基础好的同学都会在专业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当然,同学们可以结合未来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兴趣,在此基础上各有所长。

Q5: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重学科交叉而生的一个专业,需要涉猎多重学科领域,需要专业基础强、阅读量大,会给学习造成一定门槛。同时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发端于国外并且经济学领域分支出来的学科,需要学生学习中逐渐掌握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是不小的挑战。也因此,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十分必要。为此,专业提供了贯穿大学整个培养过程的学业、职业规划辅导,为同学们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Q6:社会上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存在些理解误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大众知晓度并不高,国内人才少。很多人以为劳动与社会保障就是培养保险中介、保险推销员,其实存在误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领域覆盖社会保障、保险及精算、劳动关系、劳动经济等多重领域,主要就业除了政府机关外,还能够进入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保险精算等专业领域,发挥作为,更能够在不同兴趣方向上继续深造,从事研究工作。

第三部分:专业深造与就业前景

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在96.3%,其中每年有50%左右的学生选择在国内或国外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的则流向公共管理、企业管理、法律事务等领域,都有较好的前景。

近年来,学生继续深造的占47.73%,其高校包括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英国三一学院、利兹大学等。就业的占47%,就业单位涵盖公务员、各类企业,就业地区包括北京、郑州、成都、上海、天津等等;此外,也有同学选择参军入伍,在军队中贡献力量、报效国家。


第四部分:专业寄语

凌文豪[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带头人]

34年前,当我脚踏青春、怀揣梦想,成为河南大学一员时,我便注定与这所学校、这个学院结下不解之缘。尽管我在河南大学上学与工作辗转于几个学院,但我对河南大学的感情却愈来愈浓。作为母校培养的我,和我培养的你。我们始终心连心,彼此包容,彼此共生。尤其是我们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折枝成林,成就了如此优秀的你们。作为河大人我始终会敞开怀抱欢迎你,欢迎你在最好的年代来到河南大学,也请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将你培养成为更优秀的人才。若选择来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我会告诉你“学习社会保障,不仅可以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而你的价值在于保障别人的权益不受侵害。”


海龙(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4级本科生,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教授、副院长)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已毕业十几载。这十几个春秋不仅承载了我不尽的牵挂和永远的感恩,也记录了我成功时的喜悦和失意时的忧伤。不论业绩大小,人生得失与境遇顺逆,我始终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母校的培育之恩。如今我有幸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始终牢记母校“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努力做一名能给学生提供帮助,能引导学生进步的教师。


李鹏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7级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

和许多人一样,在选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之前我也不知道这个专业缘为何故,又去向何方?当我细细摩挲其中内涵,会发现这是一门闪耀着人性关怀光辉的大智慧。她倡导我要在独善其身之时秉持着兼济天下的报复,鼓励我悉心聆听来自边缘山区贫困儿童的呼唤,敦促我为践行古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苍生蓝图而奋斗。从实践而言,她是一门实用的学科,教会我们如何用法律的手段去捍卫弱势群体的尊严,赋予我们评估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风险的能力;于宏观而言,她更是一门熏陶了我们看待事物与践行人生思维的哲学,面对问题,既要保持清醒理性的卓越精神,又要挥舞公平的旗帜。塑造出了经世致用、乐于求索的劳保青年。


李一鸣 201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于我而言,进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偶然,但我用三年的时光验证了偶然的必然。这是一个充满现世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学科,他指引我们把目光转移至贫困最基层的普罗苍生,指引我们听见最朴素的民生诉求,指引我们在自己能够安身立命的同时,更要以天下为己任。在我的学习中,更多选择了以经济学为支撑、将经济学以及管理学及社会学交叉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对现实的分析中。他也教会我们用客观理性的目光去看待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同时也教会我们坚持公平正义的底色,教会我们经世济民、关注民生,成为一个理性但是有温度的人。


王艺璇 2024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

回顾四年的时光,细数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相遇、相知、相伴、相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映照着社会公平的底色,回应着公共精神的感召,践行着鲜明的实践导向,追寻着责任与理性,是一门观照时代、指引现实的专业。四年来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在一堂堂专业课上、一次次调研途中、一场场学术会议时,反复体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思考如何学懂知识,充实自身,服务实践,担当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我仍记得社会保险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争议处理等课程上鲜活的案例,引导着我们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我仍怀念外出调研的时光,同驻村干部、村民、老幼交谈,聆听他们乡村发展、日常生活、教育养老的经历与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荡出灵感与思想的火花,指引着我们以格物致知、乐于求索的姿态进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经世情怀与通博视野,同样教导着我们关注现实、辩证思考,以智慧与温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教育部全国哲社科规划办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国家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社会科学院共青团网河南大学网站导航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地址:中国 开封 金明大道 邮编:475004 办公电话:0371-23885565
邮箱:zgy2015@henu.edu.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蓝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