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东北大学哲学系陈凡教授受邀作学术讲座

作者:王梦含 图片:丁薇薇   时间:2025-04-15


4月14日上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凡应我院邀请,在学院第二会议室作冯友兰序列学术讲座,主题为“中国技术哲学&STS的文化遗产与守正创新”。此次讲座由我院韩辰锴老师主持,哲学系部分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参与此次讲座。

陈凡是国家重点学科——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首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STS)、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

陈凡教授在讲座中首先简要回顾了个人求学经历与转向技术哲学的学术历程。作为从工人成长起来的学者,他结合自身生动诠释了时代机遇与个人选择的深度关联。他特别强调了东北大学陈昌曙先生等学界前辈在技术哲学这一新兴学科奠基中的关键作用。1957年,陈昌曙先生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的《要注意技术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从方法论层面奠定了中国技术哲学的本土化研究范式,成为该领域学科自觉的奠基性文献。随后,陈凡教授以1985年首届全国技术论学术研讨会为标志,揭示了中国技术哲学的三大关键转向:一是研究范式转向,八大高校联合发起,确立“理论联系工业实践”的本土路径,拒绝简单移植西方理论;二是学科定位转向,通过持续论证技术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合法性,推动技术哲学从自然辩证法分支发展为独立研究领域;三是方法论转向,依托工科院校背景,形成“文理交融”的交叉研究传统,要求学者兼具技术认知与哲学思辨能力。陈凡教授作为唯一全程参与前20届会议的学者,见证了学科从“星星之火”到“全国网络”的发展。

此外,陈凡教授重点探讨了“中国特色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的构建路径,深入解读了东北大学技术哲学研究团队长期坚守的“四句教”:以特色突出地位、以研究体现水平、以应用寻求前途、以开放促进发展,这“四句教”既强调本土话语的主体性,也凸显了学术研究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最后,陈凡教授基于中国技术哲学发展现实,提出了“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促进中国化”的方针,既要立足中国实践情境,也要以国际视野推动理论创新,尤其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命题,在国内外前沿领域贡献具有世界意义的原创成果,力争在国际技术哲学界确立学术话语权。

在互动环节中,陈凡教授对师生的提问进行了深入细致、有理有据的回应。陈凡教授为学生推荐两部经典著作:卡尔·米切姆的《技术哲学概论》与陈昌曙的《技术哲学引论》,并简明扼要地对比了英美法德日俄等国的多元化技术研究路径。针对青年学者关切的择业问题,他结合自身“从车间到讲台”的经历,建议坚守学术初心,在学科交叉中寻找突破点,尤其关注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哲学反思。

此次讲座不仅系统呈现中国技术哲学的历史脉络与前沿方向,更通过个人学术叙事传递了学者的时代担当,引发师生对学科交叉创新与本土理论建构的深入思考,对我院哲学学科建设及学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部全国哲社科规划办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国家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社会科学院共青团网河南大学网站导航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地址:中国 开封 金明大道 邮编:475004 办公电话:0371-23885565
邮箱:zgy2015@henu.edu.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蓝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