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举办第二期哲学明德学术沙龙活动

作者:窦文涛 图片:李一鸣 编辑:聂晓彤   时间:2021-06-03

6月2日晚,我院第二期哲学明德学术沙龙在学院第三会议室举办。2019级和2020级哲学明德实验班全体同学及教师代表共同参与活动。

本次学术沙龙以“西方哲学之隐喻”为主题,主讲人姬志闯和与谈人臧要科以“隐喻”为切入点与同学们展开多方面的讨论。

主讲人姬志闯首先以时间为线索,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方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当代对“隐喻”理解上的转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隐喻”,在早期仅仅被作为一种人类的语言现象来讨论,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隐喻”这一话题的关注,西方对“隐喻”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尤其是在十九世纪认知语言学出现后,语言学家们发现,“隐喻”不仅仅用来表意,而且可以获得知识,具有认识功能。同时,人们对“隐喻”在发生时的载体也由单一的语言转变为各种其他的符号。这些发现扩展了“隐喻”的范围,也将认识论和本体论做了统一——在我们使用语言时,世界既被构造,也被认知。

与谈人臧要科从诠释学和中国哲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分析。他提到,“隐喻”的功能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修饰、隐藏和创生,而这些功能更是在中国哲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借助“隐喻”来模仿自然,但也绝不仅仅停留于表面意义。中国古代的学者们从未有意为之地“隐喻”,只是将自然之物与自我连接起来,“隐喻”于是自然而生了。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出,“隐喻”展现了中国哲人在创造自己哲学思想时的原始图景,从而也更方便了我们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理解与感悟。

随后,同学们就“隐喻”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19级哲学明德班的吴宇辰、陈令胜、窦文涛和2020级哲学明德班的梁梦欣等同学向老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并围绕中国哲学“意象言”、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问题与老师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大家收获颇丰。

哲学明德学术沙龙活动为老师和同学们在课下就哲学的各种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沙龙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相互对话,共同进步,对哲学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哲学明德学术沙龙也在引导同学们对哲学问题深度思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的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日后同学们的哲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部全国哲社科规划办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国家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社会科学院共青团网河南大学网站导航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地址:中国 开封 金明大道 邮编:475004 办公电话:0371-23885565
邮箱:zgy2015@henu.edu.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蓝创科技